国考1号4·10月卷1·高中2025届毕业班基础知识滚动测试(三)3语文答案

国考1号4·10月卷1·高中2025届毕业班基础知识滚动测试(三)3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年国考1号5语文答案
11.(3分)【答案】C“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错,刘开的《问说》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手法。12.(8分)【答案】(1)“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第一句,判断句,1分;“无以”,没有办法、不能,1分;“致疑”,提出疑问,1分;“广”,增加,1分。共4分)(2)(对)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比不上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屑于向他问。(贤于己,状后句,1分;如,比得上,1分;轻,轻视,1分;焉,他,1分。共4分)13.(3分)【答案】①破除疑难问题,求得正确见解:②丰富自己的学问知识:③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参考译文】君子学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的不是古代儒家学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14.(3分)【答案】D(此词描写的景和情涉及现实和回忆)15.(6分)【答案】①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②虚实结合,“黄蜂频扑”是实写,“有当时、纤手香凝”是虚写,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③运用联想想象,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烘托对佳人的思念之情。2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