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滨河学校2024-2025-1单元学情调查(收心)八年级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八年级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湖北地方治理的主要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湖北卫所制度对地方社会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潜江县志》对了解乡约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新名词在20世纪初颇为流行。1903年上海《大陆报》刊登了新名词诗歌,随即被《新世界小说报》等报刊效仿。同年,常州人吕思勉言:“为文喜学龚定庵(自珍),又读梁任公先生之文,慕效之,诗文皆喜用新名。”1904年,张之洞《学堂歌》中使用了诸如体育、卫生、公德、科学、权利、自由、民权等新名词,尽管张之洞在使用其中某些词时,不乏批评谴责之意。受风气所趋,很多官员在奏章及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新名词来装点门面,即严复所谓“笃旧诸公近亦稍知西学,无往不论自由,无书不主民权”。1909年,天津《大公报》刊出一则时人抵制外国商品的报道,该报道称驻京某国公使请求清政府出面干预这一现象,清廷官员回以“此次风潮亦我国人民自由之行动,官场无法千预”。其实在1900年后,随着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渐多,中国翻译事业大盛,加之受到梁启超影响,宣传新学的报刊也日益增多,使得来自“译本书、时报纸”中的新名词越发丰富,并运用于各种文类中。摘编自张仲民《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材料二今者译本之流行,报章之传布,上至于奏定之章程,钦颁之谕旨,所用新名词,既数见不鲜,又乌得从而禁之?…且谋教育之普及,不能不设学堂,设学堂不能不教科学,教科学不能不用新名词。—一摘编自梁启超《国学的盛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名词流行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名词流行的进步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随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鲜出炉,那些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词汇、新部署,立刻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与热议。下面是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5%一7%”“赤字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新型城镇化”“工匠精神”“股票发行注册制”“互联网十政务服务”。摘编自新华社《经济参考报》(2016年3月7日)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21世纪初,世界经历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兴市场国家合作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影响着世界的和与稳定。南北发展不衡问题依然突出,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能源资源安全、严重传染性疾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在此背景下,重新理解中国政治领导层提出的“共同发展”的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可以发现,它们并不是空洞的道德理想,而是既具有现实迫切性,又具有理论可能性的新的思想命题。一摘编自汪晖、王湘穗等《新周期:逆全球化、智能浪潮与大流动时代》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与挑战。(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意义的理解。(6分)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