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高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金太阳(24-578A)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答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体现的外交新理念。(6分)【答案】(1)时代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加速瓦解;冷战爆发,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战略;新中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国际影响力上升。(每点2分,共6分)特点:美国:体现“冷战”思维,着眼于政治渗透和控制;附加一定的政治条件;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中国:体现“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以自愿等为原则;无偿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助力受援国发展本国经济技术。(每点2分,共6分)(2)意义: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其民族独立和主权;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3)新理念:展现和、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每点2分,共6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中国传统社会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代表人物、代表思想层出不穷,他们之间并非自说自话、相互排斥,而是体现了相互冲突、紧张的价值观念的交锋乃至争斗,同时更体现着内在关联、互补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墨、法、佛教并没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在群己关系上,其认同群体的趋向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价值观有颇多契合之处。儒家所注重的思想原则,在其演化过程中,也多方面地融入了墨、法等各家的观念,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取得了支配的地位。摘编自李宽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分)【答案】示例(20分)论题: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阐述: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曾吸纳了不少来自异国他邦的文化。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逐渐同儒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带来近代西方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徐光启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融合汇通中西文化,他在《农政全书》中充分汲取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19世纪中期,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面对民族危机,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西方的制度,分别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扛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中国的出路。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周周测·历史二十第6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