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1号15(第15套)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五)5答案(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国考1号5语文答案解析
2、2024年国考1号5答案
3、2023-2024国考一号5答案
4、国考一号2024
5、2023-2024国考一号五答案
6、2024年国考1号5语文答案
7、国考一号5答案2024
8、2024国考一号5
9、2024年国考一号5
10、国考1号10语文答案2024
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五)5答案(语文))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助山水来建枸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超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材料二: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渲染丘壑林泉,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迷、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晋詹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淡天真的山水意境。他们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了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从方法到情愫完成了嬗变。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对山水的畏惧背后反映了他们的期待,由此而增加的想象加上山水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者乐山,智者乐水”体现了对山水之意的感知,以我观物,不仅在于人与山水间内在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而且在于山水的外在。C魏晋南北朝时,山水成为新的审美对象是因为道、释、玄的思想驱动,山水之乐从此便扎根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了。D,元代画家在对自然凝思中获得了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该体验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于是被忽略。【高三5月联考最后一卷语文卷第2页(共8页)】4419C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