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法国民法典形成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法民法典的不同,并谈谈两部民法典的编撰给我们的启示。(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对外援助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对峙时期,马歇尔计划、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计划是现代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开端。194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力支援需要援助地区。1940年、1945年,英国通过《殖民地发展与福利法案》重组对殖民地的发展援助。由此多边国际社会援助政经制度开始运作。新中国成立后,在面临国内经济建设困难和内政问题的双重压力时,中共领导者将国际主义义务和强烈的民族荣誉放在重要地位,肩负起帮助正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和人民实现独立的责任,有效地提供对外援助。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对亚非拉的68个国家提供援助,援助领域不仅包括物资援助,还包括军事援助、卫生医疗援助、科技援助、基础水利设施援助等,新中国29年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四百五十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摘编自邵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材料二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对于中国援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后,中国开始向沿线国家提供大规模援助资源,仅2015年4月,中国就分别向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提供了46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援外体系显得过于庞杂,亟需变革。此外,沿线国的认可、支持与参与,意味着沿线国家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认可与支持。这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经济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也有可能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采取的主要援助方式。就沿线的国家来看,虽然大部分国家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但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其对外援助的刚性需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中国经济援助的安抚效果在递减。摘编自刘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78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背景和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4分)【高二期中联考·历史第6页(共6页)】24012B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