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024届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由题干中殷商时期它以神灵崇拜“帝”,到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更加强调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这说明更加注重人的作用,由此判断我国早期国家的人文理念逐渐凸显,故选B项;西周时期王权神秘色彩有所减弱,排除A项;天命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天命观念的衰落,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C由表中内容可见:除了第一条是针对豪强地主“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欺压百姓的行为,其他五条涵盖了地方官员所有的违法乱纪行为。换句话说,刺史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只要地方官员违反国家法律,御史就有权利根据“六条问事”的规定,独立调查地方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由此判断汉代刺史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A项刺史拥有超越一切的权力与史实不符;刺史制度并非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内容,排除B项;D项仅凭材料无从体现,排除。3.D隋代疏通大运河后,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代“地大人众,政繁务殷”,细纻、棉布、纸张等特产被列为唐代贡品,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D项正确;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4.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为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政府把增户口作为考核州县官员的重点之一,这体现了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发展,故选D项。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地方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结论,A项排除;B项表述过于绝对,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A根据材料“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刊行戏曲剧本的金陵唐氏富春堂,刊行通俗小说的建阳余氏三台馆”等,可知当时形成阅读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书籍的文化取向,而这些书籍适应了市民的需要,其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也没有文化水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思想界,也不是个性自由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技术进步,且戏曲小说在当时并不是新出现的文学体裁,排除D项。6.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医的传入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说明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断定西医传入中国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西医的传人并没有阻碍中医的可持续发展,排除C项;“社会各阶层”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的没有关于社会各阶层态度的表述,排除D项。7.D根据材料“1897年”“环绕着帝国鹰刻有德文”“右侧刻有日文,记载日本的‘军功”“191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碑有关的历史事实,一是19世纪末德国抢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二是一战期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夺取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都属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故D项正确。甲午战争失败是在1895年,北洋舰队覆灭于威海卫军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一个事件是清朝末年,第二个事件是一战期间,不是日本和德国勾结瓜分中国,排除B项;日本没有实现独霸中国,排除C项。8.C材料关键语句为“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关税税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关税收人也得到增加,对外国商品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排除B项;当时国民政府并未完全取得关税自主权,税收的增加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但没有达到健康发展的程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9.B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以及人民代表大会、普选代表、政府委员等,联系所学七届二中全会以及解放战争等可知,石家庄是人民解放军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成为我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革命战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故B项正确;石家庄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及建立人民政府是党在城市中的【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4108C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