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圣明君主执掌着要害,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没有涉及相权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央权力和君权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圣明君主执掌中央集权,并非强化专制,排除C项。15.【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据上图,可知为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和皇帝制度,故选A项;汉朝创立中外朝制度,排除B项;唐朝主要是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元朝中央只保留中书一省,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关于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原因可能是秦朝统一后,焚烧诗书,故选B项;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秦国民风更加淳朴和原始东方六国的文化比秦国先进,排除A项;百家争鸣并不会导致东方六国史书散失,排除C项;逻辑不通,秦国崇尚法家,但是史书保存相对完好,东方六国的史书散失严重,这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秦末农民战争导致到汉初全国人口大为减少。因此,汉初统治者吸取秦速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贼税、徭役、刑罚,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D项;人口减少是因为战争而非赋税沉重,排除A项;人口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并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B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官方政策干预人口生育的国家之一,主流一贯是奖励早婚多育,并惩罚晚婚不育,以便增加赋役、强兵富国,题千意在强调人口的减少,排除C项。19.【答案】D【解析】“惩亡秦孤立之败”指的是秦国没有诸侯维护,于是在汉初大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行制,故选D项;“惩亡秦孤立之败”是指分封诸王,而不是削弱诸侯,排除A项;“分设3个刺史”是汉武帝后对全国郡县的监管方法,已不是汉初的行为,排除B项;“打击豪强势力”与秦国的做法相似,无法体现分封诸侯的思想,排除C项。20.【答案】A【解析】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于元朔二年(前127)采纳主父偃建议,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设置中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汉武帝推行均输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抑物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的刺史品级地下,但是享有很大的权力,位卑权重,是中央检查地方的重要职位,故选B项;材料旨在讲述刺史的具体职能,并未提到整个西汉的监察体系,因此得不出体系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受制于中央,并非享有独立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到刺史和其他部门的分工合作,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可知为张骞,故选D项;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不符题意,排除B项;卫青是西汉著名将领,排除C项。2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掌握朝廷大权的窦宪、窦景等均是窦太后的兄弟,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