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周测十九1.【答案】C【解析】“孝敬父母,恭敬兄长”代表着对家庭伦理秩序的遵从,故选C项;民本是指君主治理国家顺应民意,排除A项;材料中的“严刑治国”是对最大的罪恶即“元恶”的惩罚,不等于对其他罪行也采用严刑,不能得出严刑治国,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顺应自然的思想,排除D项。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北民南迁的途径基本是沿着运河以及河流走向进行迁移,可见交通对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较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集镇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江南经济开发的作用,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蒙古军队于1220年征服中亚的撒马尔罕之后,许多汉人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西迁至此,C项正确;元朝并不直接管辖中亚地区,排除A项;蒙古帝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儒家文明”,可知利玛窦为了减少传教的阻力,主动适应中国文化,借此获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认同,说明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故选B项;利玛窦将“西僧”改为“西儒”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需要,与佛教本身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无关,排除A项;利玛窦来华是明末,排除C项;儒学教化功能主要适用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包括外国人,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材料“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反映了明代白鹿洞书院的官学化,加强对教育的控制是集权政治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书院的教育属性未变,排除A项;根据材料“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不是支持民间教育,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强调文物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文物保护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B项说法正确但与本题主旨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历史本来面貌不是单纯靠保护文物就能够揭示,而是要经过史学研究才能揭示历史本来面貌,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时期有专门的农人历书,指导农业生产,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保障农业的发展,这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无对比,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巴比伦重视农业发展,没有体现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排除D项。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是成都生产,成都处于我国西南地区,说明西南丝路的存在,A项正确;材料不能佐证中阿之间是否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丝绸贸易的规模,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中国与南亚贸易是否频繁,排除D项。周周测·历史第50页(共5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