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N]六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N]六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3.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C.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D.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4.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筋斗掷身入水”(如右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C.国富民强,社会繁荣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5.清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这段话表明的意思是A.士为四民之首B.实干才能兴邦C.工商亦为国本D.农为立国之本6.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士大夫坚守华夏中心意识和文化至上心理,以“师夷”为耻,认为这是“以夷变夏”。另一部分士大夫则承认西方文明在物质层面上的先进性,通过“师夷制夷”的手段,以“中体西用”为范式和限度走“曲线”保文化的道路。由此可知,这二者A.都触及了救亡的主题B.一定程度上都认可西方C.对“中学”态度迥异D.代表了不同阶级的诉求7.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A.改变中国弱国地位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高一历史(选择考)试题第2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