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份限时训练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期末检测卷语文
2、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
3、2023-2024学年度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卷语文
4、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一)语文
5、2024到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联考卷语文
6、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期末检测卷语文试卷
7、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联考卷语文
8、安徽省2024至2024学年度九年级期末检测卷语文试卷
9、2024至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
10、2023-2024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联考卷(一)语文

C.正确。“子胥知不能存吴”句意:伍子胥有智慧却不能使吴国保存。/“枉用相存”的“存”,探望;句意: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D.正确。“乃延人坐为上客”句意:于是邀请蔡泽人座,待以上宾之礼。/“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邀请;句意: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故选B。)12.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听说应侯…犯下重罪”“谋求相位”错误。从原文“闻应侯任郑安、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人秦,将见昭王”来看,犯下重罪的是郑安、王稽;“谋求相位”的说法无中生有。故选A。)13.①应侯于是责问他说:“你曾扬言,说要取代我担任秦相之位,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泽回答说:“对的。”(“因”,于是;“让”,责备;“宜言”,古今异义,扬言;“然”,对的。大意1分,共5分)②应侯趁机托言有病,请求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秦昭王新近欣赏蔡泽的计谋,于是任命蔡泽为相。(“因”,趁机;“谢病”,托言有病;“说”,通“悦”,喜悦;“拜”,授予官职。大意1分,共5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应侯于是责问他说:“你曾扬言,说要取代我担任秦相之位,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泽回答说:“对的。”(“因”,于是;“让”,责备;“宣言”,古今异义,扬言;“然”,对的。大意1分,共5分)②应侯趁机托言有病,请求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秦昭王新近欣赏蔡泽的计谋,于是任命蔡泽为相。(“因”,趁机;“谢病”,托言有病;“说”,通“悦”,喜悦;“拜”,授予官职。大意1分,共5分)参考译文:蔡泽被赵国驱逐,逃亡到韩、魏,途中又被人抢走炊具。(正落寞之时)听说秦相应侯(范雎)任用郑安、王稽,可是后来两人都犯下了重罪,致使应侯内心惭愧不已。蔡泽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派人扬言以激怒应侯说:“燕国人蔡泽,是天下豪迈雄辩之士。他一旦见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而夺去您的位置。”应侯听说之后,就派人召见蔡泽,蔡泽进来时,就(只是)对应侯拱了拱手,应侯本来就不高兴,等到见了蔡泽,(蔡泽)又很倨傲无礼。应侯于是责问他说:“你曾扬言,说要取代我担任秦相之位,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泽回答说:“有。”应侯说:“愿听其详。”蔡泽说:“四季的转移,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则。名与实完美无缺,恩泽流传世世代代,受人赞美而不断,和天地相始终,这难道不是圣人所说的吉利的好事情吗?”应侯说:“是的。”蔡泽说:“例如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最后可以说如愿了吗?”应侯知道蔡泽要用辩辞使自己陷于窘境,于是就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以上这三位忠臣,可以说是义行极致和忠贞的典范。即使牺牲生命也无遗憾后悔,为什么不可以呢?”蔡泽说:“君主圣德,大臣贤能,这是天下之福;君主贤明,大臣忠诚,这是国家之福。然而比千忠君爱国却不能使殷朝保存,伍子胥有智慧却不能使吴国保存,申生虽然孝顺但是晋国却发生内乱。像这样虽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不免灭亡骚乱,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于是应侯认为蔡泽的话很对。蔡泽说:“阁下的君主亲信忠臣并不会超过秦孝公、越王勾践、楚悼王。而阁下辅佐君主,在定内乱、消除祸患、排除困难、扩充疆土、发展农业、使国家富裕、使百姓生活充足、强化君主,咸权压倒全国,功业扬名万里之外等方面,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但是阁下的俸禄和地位,以及家中的财富都已经超过他们三人,像这样阁下还是不隐退,那么商鞅、吴起、文种之祸不远矣!您为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之人?这样必定有伯夷让国一样的廉名,又可长期为应侯,世代称孤,更能和仙人王子乔、赤松子一般长寿。这与日后以灾祸结束相比又怎么样呢?”应侯说:“说得好。”于是延请蔡泽入座,待以上宾之礼。过了几天,应侯上朝,向秦昭王进言推荐蔡泽。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应侯趁机托言有病,请求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秦昭王新近欣赏蔡泽的计谋,于是任命蔡泽为相。14.B(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中“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种喧一3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