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3月考试卷七及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讲三步一体高效训练记者进行录用,实行竞争择优,故A项正确。聘任制、民主参与和专才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B、C、D三项均排除答案:A9.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考绩法》,对公务员的晋级升等和解职率作了硬性规定,晋升的比率为,简任官(地位低于特任官,高于荐任官与委任官)每年晋升人数不得超过1/3,荐任官不得超过1/5,委任官不得超过1/7;荐任官升等不得超过现有荐任官的1/10,委任官不得超过1/20;年考的解职率为2%,总考的解职率为8%。这些规定A.杜绝了徇私舞弊现象B.有利于加强吏治管理C.缓解了各机关的矛盾D.大大提高了政府权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务员考绩法》对晋级升等和解职率的这些硬性规定,使公务员为了记功、升等、升级而提高效率,为了避免被降级、降等和解职,而尽量避免犯错,有利于加强吏治管理,故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公务员考绩法》面向的是整体公务员,无法体现对各机关矛盾的缓解,排除C项;D项所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B10.1919年10月,第二次高等文官考试结束之后,《申报》发表评论:“此次政府举行文官高等考试,意在奔走士类,牢笼人才,仍是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之一种手段,并非因行政方面需要某项专门之才,特设科以取用之也。”该评论表明当时我国A.社会考试环境极不稳定B.政府重视官员的行政能力C.文官选拔制度尚需完善D.公务员制度已经正式建立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可知,这次考试是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举行的,《申报》的观点反映出当时考试的目的并非为国家选拔实用型人才,而是为了彰显政府形象,说明当时的文官选拔制度尚需完善,故C项正确。社会考试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并非因行政方面需要某项专门之才”说明当时政府并未重视官员的行政能力,排除B项;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D项。答案:C11.汉代实行“秋冬行刑”的制度,即规定执行死刑的刑罚在秋季与冬季进行,因为秋冬两季肃杀蛰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与秩序。人类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司法制度的实施也要顺应天意,顺应四时的规律。汉代此举意在A.增强法律的权威性与神圣性B.引导民众形成敬畏自然的观念C.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D.彰显政府对百姓的爱护与宽仁解析:材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要和自然规律相互适应。统治者通过大肆宣扬天人合一,希望借助天意来治国理政,“秋冬行刑”制度就是汉代统治者借助天时以增强法律的权威性与神圣性的体现,故A项正确。引导民众形成敬畏自然的理念和彰显政府对百姓的爱护与宽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答案:A12.唐初,统治者在一定限度内对“旧律令重”作了调整,“削烦去蠹,变重为轻”。朱元璋认为允适中的唐律已不能满足明初的统治需求,从而确定了“刑乱国用重典”的立法原则。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法律A.需借鉴儒家的仁政思想B.与乡约结合加强了基层治理C.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D.应严格遵循法家的指导思想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统治者鉴于隋朝的前车之失,宽简刑政,处刑稍显轻缓,而明初社会政治环境错综复杂,巩固封建的地主阶级政权是当务之急,朱元璋因此确定了“刑乱国用重典”的立法原则,这说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C项正确。A、D两项表述片面,均排除;B项虽然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C13.《大宪章》全文共63条,其中关于保障贵族和骑士权利的条款占全文的40%;关于贵族、骑士和自由民的权利一起受到保障的条款约占全文的50%;关于市民和自由民的权利同时受到保障的条款约占全文的9%~10%(这个比例和城市居民占英国总人口的比例几乎是一致的)。这些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A.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B.封建大贵族势力强化【24新教材·ZCYK.历史-R-选择性必修1-SD】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