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N]六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N]六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教学全国100所名校高三AB测试示范卷记A.重视王室与地方的财政关系B.以分封为主要手段C.政治地位决定着血缘亲疏D.君统与宗统的合【解题分析】材料中的“官司”“社稷”和“彝器“宗庙”“冢祀”分别与君统、宗统相对应,结合材料中的“并列”“对举”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王室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排除A项;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所述颠倒了血缘亲疏与政治地位的关系,排除。【答案D4.下表是里耶秦简中迁陵县守丞所发公文的内容摘编。这可用来印证秦朝类别编号部分内容上行文8-154正迁陵守丞都敢言之:令曰恒以朔日上所买徒隶数。问之,毋当令者,敢言之行文8-158正迁陵守丞色敢告酉阳丞主:令史下络裙直书已到,敢告主下行文16-9背迁陵守丞敦狐告都乡主:以律令从事A.法律制度相当严酷B.县令仅负责上传下达C.地方存在割据隐患D.郡县制得到有力施行【解题分析】材料内容是迁陵县守丞向上级请示、向他县通告、向下级命令的行政活动,体现出其实际施政情况,印证了郡县制的施行,故D项正确。材料提到“以律令从事”,但无法体现法律严酷,排除A项;材料有迁陵县守丞对政令的上传下达,也有其对地方事务的实际管理,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地方存在割据隐患,排除C项。【答案D5.西汉初年,最高统治集团选取有“百二秦关”可据守之利的长安为都城,并直接统辖都城附近的十五郡之地。而在中央统治力量暂时难以达到的东方地带,统治者则设置诸侯王国,将中央的部分政治、经济权力下放到地方。汉初这一做法A.否定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B.埋下了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C.反映了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意在防范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初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但是也使得地方封国势力日益强大,埋下了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故B项正确。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则汉朝“否定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弱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统治者意图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防范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排除D项。【答案】B6.汉武帝设刺史后,刺史每年八月“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但是“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退”。这表明汉武帝时A.朝廷重视规范刺史监察行为B.刺史的职权受到多方掣肘C.刺史担负协助地方理政职责D.三公直接对刺史行为负责【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刺史履职时要“以六条问事”,并且只能检举而不能直接处理被检举的官员,这体现出朝廷对刺史职权的明确和对其监察行为的规范,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刺史职权受到“多方掣肘”,排除B项;当时刺史负责监察地方,不参与地方具体事务,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三公派人核实刺史检举之事,无法体现其对刺史行为负责,排除D项。【答案】A7.隋唐时期的三省分权将施政过程分成三个程序。正所谓“王言所敷,惟诏令耳”,这就是中书、门下【24G3AB·历史-RMB-必考-QG】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