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 全国@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札记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王室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排除A项;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所述颠倒了血缘亲疏与政治地位的关系,排除。【答案D4.春秋时期,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利用周王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这种现象A.反映了周王与诸侯势均力敌B.反映出分封制得到维护C.说明周王室的权威名存实亡D.表明诸侯已经取代周王【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强大的诸侯国“利用周王室的旗号”号令其他诸侯,这说明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成为强大的诸侯国发展自己势力的工具,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答案】5.秦朝时,三公对行政执行过程中违法失职的官吏只可奏请,无权命令九卿将这些官员免职或处以极刑;政令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至九卿,然后由三公监督其执行。这说明秦朝A.行政监察体系较发达B.权力运作以皇权为核心C.三公与九卿相互制约D.三公处于有权无职境地【解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三公“奏请”“政令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了监督,但是得不出“行政监察体系较发达”,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三公不能代替皇帝进行决策,排除D项。【答案】B6.下面是里耶秦简中迁陵县守丞所发公文的内容摘编。这可用来印证秦朝类别编号部分内容上行文8-154正迁陵守丞都敢言之:令日恒以朔日上所买徒隶数。问之,毋当令者,敢言之行文8-158正迁陵守丞色敢告酉阳丞主:令史下络裙直书已到,敢告主下行文16-9背迁陵守丞敦狐告都乡主:以律令从事A.法律制度相当严酷B.县令仅负责上传下达C.地方存在割据隐患D.郡县制得到有力施行【解题分析】材料内容是迁陵县守丞向上级请示、向他县通告、向下级命令的行政活动,体现出其实际施政情况,印证了郡县制的施行,故D项正确。材料提到“以律令从事”,但无法体现法律严酷,排除A项;材料有迁陵县守丞对政令的上传下达,也有其对地方事务的实际管理,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地方存在割据隐患,排除C项。【答案D7.西汉初年,最高统治集团选取有“百二秦关”可据守之利的长安为都城,并直接统辖都城附近的十五郡之地。而在中央统治力量暂时难以达到的东方地带,统治者则设置诸侯王国,将中央的部分政治、经济权力下放到地方。汉初这一做法A.否定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B.埋下了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C.反映了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意在防范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初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但是也使得地方封国势力日益强大,埋下了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故B项正确。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则汉朝“否定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弱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统治者意图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防范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排除D项。【答案】B8.汉武帝设刺史后,刺史每年八月“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但是“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24G3DY.历史-R-必考-QG】
    全国@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札记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王室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排除A项;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所述颠倒了血缘亲疏与政治地位的关系,排除。【答案D4.春秋时期,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利用周王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这种现象A.反映了周王与诸侯势均力敌B.反映出分封制得到维护C.说明周王室的权威名存实亡D.表明诸侯已经取代周王【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强大的诸侯国“利用周王室的旗号”号令其他诸侯,这说明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成为强大的诸侯国发展自己势力的工具,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答案】5.秦朝时,三公对行政执行过程中违法失职的官吏只可奏请,无权命令九卿将这些官员免职或处以极刑;政令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至九卿,然后由三公监督其执行。这说明秦朝A.行政监察体系较发达B.权力运作以皇权为核心C.三公与九卿相互制约D.三公处于有权无职境地【解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三公“奏请”“政令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了监督,但是得不出“行政监察体系较发达”,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三公不能代替皇帝进行决策,排除D项。【答案】B6.下面是里耶秦简中迁陵县守丞所发公文的内容摘编。这可用来印证秦朝类别编号部分内容上行文8-154正迁陵守丞都敢言之:令日恒以朔日上所买徒隶数。问之,毋当令者,敢言之行文8-158正迁陵守丞色敢告酉阳丞主:令史下络裙直书已到,敢告主下行文16-9背迁陵守丞敦狐告都乡主:以律令从事A.法律制度相当严酷B.县令仅负责上传下达C.地方存在割据隐患D.郡县制得到有力施行【解题分析】材料内容是迁陵县守丞向上级请示、向他县通告、向下级命令的行政活动,体现出其实际施政情况,印证了郡县制的施行,故D项正确。材料提到“以律令从事”,但无法体现法律严酷,排除A项;材料有迁陵县守丞对政令的上传下达,也有其对地方事务的实际管理,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地方存在割据隐患,排除C项。【答案D7.西汉初年,最高统治集团选取有“百二秦关”可据守之利的长安为都城,并直接统辖都城附近的十五郡之地。而在中央统治力量暂时难以达到的东方地带,统治者则设置诸侯王国,将中央的部分政治、经济权力下放到地方。汉初这一做法A.否定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B.埋下了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C.反映了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意在防范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初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但是也使得地方封国势力日益强大,埋下了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故B项正确。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则汉朝“否定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弱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统治者意图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防范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排除D项。【答案】B8.汉武帝设刺史后,刺史每年八月“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但是“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24G3DY.历史-R-必考-QG】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