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三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三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总之,以普鲁士容克地主为代表的传统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政治生活。除了各种法律规定的特权外,他们还享有许多实际特权,并在政治、行政、军事等领域占据领导职位。一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治现代化得以起步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影响。(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由此开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合作的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亚非国家合作特别是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及原则,指出:“我们亚非国家需要在经济和文化上合作,以便消除我们在殖民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压迫下所造成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我们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应该以等互利为基础的,而不应该附有任何特权条件。”此后,中国开始同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开展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合作。1956年6月21日,中国政府和束埔寨政府签订了经济援助协定,这也是中国同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有关经济技术援助方面的协定。从1956年至1963年,中国还与尼泊尔、锡兰(斯里兰卡)、缅甸、几内亚、阿尔及利亚、马里等十几个亚非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向他们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其后,对新兴民族国家给予经济技术援助成为中国的一项长期政策。一摘编自李伟《新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政策的演进及评析》材料二中国在1950~1978年累计提供对外援助约450亿元人民币,均每年援外支出占国家同期财政支出的1.73%。其中1971~1975年,援外支出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88%,1973年一度高达6.92%。这一时期中非团结合作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历时6年帮助非洲国家修建了长达1860公里的坦攒铁路,此举有力支援了南部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极大地鼓舞了非洲人民追求自立自强的民族主义精神。坦赞铁路架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其历史意义至今仍在显现。一摘编自罗建波《中国对外援助模式:理论、经验与世界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兴起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意义。(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在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漆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皿、钱币、炼丹术等当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在其专著《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专门对谷子、高粱、樟脑、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九种物种的西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论述。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动物有【高二历史第5页(共6页)】·23-298B·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