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学情分析一语文试题

河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学情分析一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河南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
    2、河南省2023-2024年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3、河南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
    4、河南省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2024
    5、2023-2024河南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6、2023-2024河南省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7、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河南
    8、河南初一期末考试2024一2024语文
    9、河南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
    10、河南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二)
石家庄市2022年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人语文人价造入注意事项:(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女子回答诗择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笔把誉卡座侧的答案标马涂思如看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把答选择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时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多到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材料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惯于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模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要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于》书中的诗句用散文子以重迷,他的论迷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帽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本文标签: 学情分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