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4届白城毓才实验高中高三阶段考试(4041C)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白城毓才实验学校2024高三一模
2、白城毓才实验学校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3、2023-2024白城毓才实验高三第一次模拟
4、2023-2024白城毓才实验高中高考成绩
5、2023-2024白城毓才实验学校高考成绩
6、2023-2024白城毓才实验高中官网
7、2023-2024白城毓才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名单
8、2023-2024白城毓才实验学校高中
9、2023-2024白城市毓才高中
10、2024年白城毓才实验高中录取分数线
历史试题)
21.(10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冷战期间,联合国总共只进行了13次维持和行动,距国际局势的要求和广大会员国的期望都相差很远。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外部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在安理会各项表决中的一致投票率超过了95%,两国动辄使用否决权相互对抗的情况开始成为历史。联合国担负起和解决多年遗留问题及新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且得到了多数会员国的认可和支持。1988一1995年间,联合国共进行了24次维和行动,超过了前40年维和行动的总和。与此同时,联合国还参与了军事行动以外的活动。比如在纳米比亚和束埔寨,联合国直接负责组织和监督选举,并为完成这一任务接管了过渡时的部分行政权力。在马其顿,出现了第一支联合国进行预防性部署的维和部队,标志着联合国维和行动向预防冲突的方向发展。摘编自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战后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变化。(6分)变化:维和行动次数大为增加;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出现预防性部署。(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变化的原因。(4分)原因:美苏关系缓和及冷战的结束;多数会员国的支持;冷战后国际出现新矛盾、新冲突;和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每点分,共4分)22.(10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初,“新中国”逐渐成为流行词,爱国志士纷纷呼吁建立“新中国”。1899年,梁启超等人翻译的《国家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家论》强调“民人之意志,即国家之精神”。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号召建立一个“少年中国”。这个“少年中国”就是梁启超期望的“新中国”,是具有民权、法律和主权观念的“新中国”,也即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他设想的“新中国”,曰“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为清德宗光绪皇帝,第二任为黄克强。“新中国”采用立宪政体,前期为君主立宪国,到光绪让权时转为民主共和国。据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中国”思想的主要内涵。(6分)强调人民主权,保障人民权利;培养新国民;建立民主国家。(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新中国”思想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影响。(4分)影响:传播了近代民主思想;有利于唤醒与增强国人民族、主权意识。(4分)历史试题(一中版)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