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 历史(XS4J)(一)1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名校大联考2023-2024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
2、2024年名校联盟优质校高三大联考历史
3、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
4、2024名校联盟历史第三次联考
5、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四次联考
6、名校联盟2023-2024高三四月联考
7、2024年名校联盟高三4月联考
8、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4月联考二文综
9、名校大联考2023-2024高三第五次联考历史
10、2023-2024名校联盟高三四月联考
(一)1答案)
金国@0所名接单元测试示范卷教学札记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题材变迁相关论文一览表时间作者题目主要观,点1.用现实主义改造国画,创作要与人1950年第1期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相结合2.农村题材1950年第1期叶浅予《从漫画到国画(自我批判)》打破八股题材,走现实主义道路1956年第5期子泉《我看了第三届国画展览》发扬传统中的优秀成分1961年第2期《关于山水、花鸟画问题的讨论》对山水、花鸟画阶级性的全面分析《以政治统帅创作华君武同志代表1966年第2期华君武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华北区年画、版画展领导、作者、群众相结合,政治统帅览观摩会上的发言》摘编自王跃奎《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以中国画为例,围绕“文化改造”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答案:[示例]论题:意识形态与文化改造。(2分)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新政权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成为新的指导思想,这要求中国画创作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故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张中国画应反映现实,体现农村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新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之下,也要客观看待中国画中传统的优秀成分,现实与传统的结合能更好地推动以中国画为代表的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然而随着政治上“左”倾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冲击,以中国画为代表的文化逐渐凋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影响。(8分)综上所述,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导,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时,文盲率达到80%,农村文盲率高达95%;甚至有许多工农干部几乎从未上过学,他们很难领导新的各项经济建设工作。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文化教育政策的要求:“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950~1956年,一场全面的扫盲运动应运而生。为了指导全国各地开展扫盲工作,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要在全国各地成立专门的扫盲组织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扫除文盲委员会来领导运动。在农村开展冬学教育等形式,内容与农业合作社相关;城市则以夜校补班形式为主,内容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以长春市为例:三年间职工文盲率由58%下降到30.2%。这场运动业逐渐清除了封建残余,如吸食鸦片、赌博、绑脚、不务正业、婚姻包办等。摘编自王倩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开展扫盲运动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和影响。(8分)答案:(1)原因:新中国成立,展示国家新形象的需要;国内民众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广大工农干部文化素质低,【23新教材·DY·历史-R-中外历史纲要(上)-G DONG】57